刚刚过去的全国爱眼日,少年儿童的近视及预防问题,再次冲上热搜。
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可能会打破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那就是截至目前,市面上所有号称能治愈近视的产品和治疗手段,可能都是骗人的。
数十年来,关于近视的预防和治疗,一直都是人们尤其是家长关心的问题。但据国家卫健委年公布的数据,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人数超过1亿,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
一方面是过半数的孩子都近视,另一方面是巨大市场催生出海量解决方案和产品,可现实的结果,却是近视情况日益严峻。
据统计,目前市面上有三大类针对近视的治疗方案:一是激光手术治疗;二是使用按摩或其它物理方式治疗;三是宣称运用高科技手段通过仪器进行治疗。
这其中,由于宣传的误导,不少家长追求“省事”“根除”“高效”等效果,为孩子购买了各种有“高科技含量”的治疗仪,比如号称“晚上佩戴八小时,白天不用戴眼镜”“一觉醒来,近视不见了”等功效的仪器。但事实上,最终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据新浪科技报道,青岛医院的推荐下,为近视的孩子配了一副角膜塑形镜。据厂家宣称,佩戴后孩子每年的增长度数能控制在50度以内,然而在花了一万多元,佩戴超过一年之后,却发现孩子双眼的近视度数竟增加了近度。
刘女士的情况并非个案。今年3月14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年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件中,其中一起案例便与近视治疗镜相关。据该案例介绍,丁某在年至年间向某公司购买角膜塑形镜产品,但却在佩戴两年后,出现右眼视网膜脱离情况。
类似的案例近几年还有很多。事实上,针对近视眼矫正领域层出不穷的过度营销事件,早在年,教育部等多部门就已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明确要求机构或个人不得在营销中使用“康复”“降低度数”等表述误导公众。在由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中也曾明确指出,“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
不过,近视现阶段虽不能治愈,但可防可控。除先天遗传因素外,后天的不科学用眼习惯是主要肇因。江西省预防医学会少儿卫生专业委员陈宪建议,保持正确的学习姿势十分重要,目前,长期用眼太近是我国学生高发近视眼病的关键原因之一,而用眼太近又与学生在校时使用的课桌椅高度搭配不科学有直接关系。
为此,央广网也曾专门刊发报道,提醒说课桌椅与学生身高是否匹配,是影响孩子视力的因素之一。不合适的课桌椅将会对学生的坐姿、视距等近视发生相关因素造成很大影响,进而导致视力不良。
既然从专家到媒体都